發布土地征收預公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認為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應當發布征收土地預公告,啟動土地征收。征收土地預公告應當包括征收范圍、征收目的、開展土地現狀調查的安排等內容。征收土地預公告應當采用有利于社會公眾知曉的方式,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發布,預公告時間不少于十個工作日。自征收土地預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擬征收范圍內搶栽搶建;違反規定搶栽搶建的,對搶栽搶建部分不予補償。
開展土地現狀調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擬征收土地開展土地現狀調查,應當查明土地的位置、權屬、地類、面積,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權屬、種類、數量等情況。行政機關應當對土地現狀做好調查登記,并與當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地上物產權人共同進行確認。調查結果通常在征收范圍內公布。
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擬征收土地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當對征收土地的社會穩定風險狀況進行綜合研判,確定風險點,提出風險防范措施和處置預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當有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參加,評估結果是申請征收土地的重要依據。
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土地現狀調查情況,組織自然資源、財政、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包括征收范圍、土地現狀、征收目的、補償方式和標準、安置對象、安置方式、社會保障等內容,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發布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擬定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公告時間不少于三十日。征地補償安置公告應當同時載明辦理補償登記的方式和期限、異議反饋渠道等內容。
組織聽證
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擬定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聽證,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聽證會情況修改安置補償方案。
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期限內,持不動產權屬證明材料辦理補償登記。未如期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手續的,其補償內容一般以前期調查結果為準。
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和聽證會等情況確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后,應當組織有關部門與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示范文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對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申請征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申請土地征收審批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完成相關征地前期工作后,方可申請征收土地,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報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應當對征收土地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為了公共利益確需征收土地的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進行審查。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后,下達征地批準文件。
發布土地征收公告
征收土地申請經依法批準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批準文件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發布征收土地公告,公布征收范圍、征收時間等具體工作安排。
作出征地補償安置決定
對個別未達成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依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補償登記結果、當地補償政策以及其他被征收人簽訂的補償協議等內容及時作出征地補償安置決定,并依法組織實施。
責令交出土地
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征收土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作出責令交出土地的決定,責令被征地人交出土地。
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作出責令交出土地的決定,被征地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仍拒不交出土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自期限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行政機關未經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執行,即自行組織有關部門強制清表,屬超越職權,違反法定程序。
來源:自然資源知識
重慶承業律師事務所專注于土地征收相關法律事務,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的法律團隊,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支持。無論是土地征收預公告的發布,還是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擬定與執行,我們都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保障客戶的合法權益。如果您在土地征收過程中遇到任何法律問題,歡迎隨時咨詢重慶承業律師事務所,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