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醫過程中,醫患之間的分歧與爭議并不少見。小到對檢查項目的質疑,大到因治療效果引發的嚴重糾紛,不僅會影響就醫體驗,還可能加劇醫患矛盾。
究竟什么是醫療糾紛?常見的類型又有哪些?今天就為大家梳理這份專業指南,幫你認清醫療糾紛的核心要點。
一、什么是醫療糾紛?
根據《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第二條規定,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因診療活動引發的爭議。這個定義包含兩個核心要素:
一是爭議主體限定為醫患雙方;
二是爭議根源必須與診療活動相關。
需要區分的是,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并非同一概念。醫療事故是醫療糾紛的特殊情形,特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診療規范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有嚴格的法律認定標準和責任后果。而醫療糾紛的范圍更寬泛,無需存在醫療過失或人身損害,只要雙方對醫療過程、結果、費用等存在分歧,就可能構成糾紛。
二、醫療糾紛常見類型?
《民法典》中醫療糾紛分為兩大類:
1.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
醫療損害責任是指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醫療過程中存在過失,給患者造成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損害或者其他人身損害,應當承擔醫療損害賠償的侵權責任。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又分為醫療技術損害責任糾紛、醫療倫理損害責任糾紛、醫療產品損害責任糾紛、醫療管理損害責任糾紛四種類型。
適用《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及相關司法解釋中的規定。
2. 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醫療服務合同是指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就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患者與醫療機構就醫療服務的內容、質量、費用等約定產生爭議。比如:醫療機構未按合同約定提供服務、擅自增加收費等。
適用《民法典》合同編及其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
醫療糾紛的妥善處理,離不開法律的明確指引與醫患雙方的理性踐行。若您還有其他疑問,歡迎關注重慶承業律師事務所,我們將持續為你更新醫療糾紛相關法律知識!
500103020024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