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大老粗,根本不知道干活還要留證據,還是東城法院的法官好!幫我們要回了血汗錢!太感謝你們了!”
2021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在北京市東城區法院駐勞動監察隊“和立方”訴調對接工作站調解現場,來自河北承德的包工頭王某握著“和立方”訴調對接組法官助理張肖鵬的手,激動地說。
2019年8月至9月期間,王某帶領同村八名工人在東城區某地從事地下室裝修的瓦工工作,王某當時和發包方口頭約定每人每天勞務費220元,施工完成后統一結算。當9名工人冒著酷暑在地下室完成工程后,發包方僅支付了部分勞務費,拖欠了9人部分勞務費。在王某多次赴京討要勞務費時,發包方又以公司效益差、工程有質量問題、款項已經付清了等各種理由拒絕支付工人的勞務費。
在數次往返京冀追討勞務費無果后,包工頭王某本想就此放棄,但每逢年關將至,同村工人又到他家里向其追要工資,使其兩年來逢年過節都不敢回家。
萬般無奈下,王某向東城法院立案庭遞交了起訴狀,但經立案窗口法官初步審核,發現王某除了起訴狀和自己手寫的一張工資表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證據,立案窗口法官在向王某釋明訴訟風險并征得其同意后將案件轉交“和立方”工作組進行訴前化解。“和立方”工作組法官助理張肖鵬收到此案后發現,王某雖將某公司列為被告,但并沒有證據證明該被告系工程發包方,雙方既沒有簽訂書面合同,工資表上也沒有發包方的簽字蓋章,王某提供的聯系電話也處于停機狀態,調解工作因無法聯系并確定被告而一度陷入僵局。
“當時確實大意了,干完活兒沒有留證據,這事兒弄得我在工友面前抬不起頭來!法官,您一定幫我想想辦法!快三年了,我都不敢回家過年!”
此后,法官助理張肖鵬又多次詢問王某關于施工和討薪的詳細過程,在這期間,王某無意中提到了東城勞動監察隊曾在現場約談過發包方負責人。了解到此信息后,張肖鵬迅速與勞動監察隊取得聯系,通過查閱歷史信息,終于找到了曾經處理過此案的監察員,監察員提供了約談發包方的相關情況,最終明確了案件被告和聯系方式。
但經承辦人聯系本案被告后,被告先是聲稱從未向外發包過裝修工程,又稱時間間隔較長,項目負責人早就離職了,無從核實相關情況,且公司因疫情原因早已無法正常經營,也沒有收入。期間被告公司又兩次更換代理人。在此情況下,“和立方”工作組馮曉光法官及法官助理張肖鵬又數次與公司代理人及負責人電話聯系,一面耐心做其調解工作獲取其對在京務工人員的同情體諒,一面向其釋明如拖欠勞動者工資被查證屬實將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最終,經過立案庭訴調對接組法官兩次實地調查走訪、數十次電話聯系溝通,近三個月的堅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公司負責人終于同意一次性補償九名勞動者勞務費18000元。2021年12月31日的下午,九名勞動者終于在東城法院駐勞動監察隊“和立方”工作站如愿拿到了被拖欠近三年的勞務費,2021年“和立方”工作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包工頭王某拿著錢,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握住法官的手激動地說:“感謝法院,今年過年我終于不用再四處躲債了,終于可以過個安心年了!”
勞有所得是安居樂業的前提。在歲末年初這樣一個工資支付的關鍵時期,勞動者能否拿到勞動報酬不僅關系到勞動者個人權益的實現,也關系到一個家庭正常生活的維系,甚至還關系到首都核心區的和諧穩定。三年來,“和立方”機制始終聚焦于首都核心區民生領域訴源治理,無論錢多錢少,百姓的事永遠是天大的事,2021年的最后一天,“和立方”再次讓勞動者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溫暖。